营销推广大百科  > 所属分类  >  国内人物   
[0] 评论[1] 编辑

蔡仕伟

    蔡仕伟(台湾)曾设计百度小桔灯活动logo
[编辑本段]职务
  纽约ONE CLUB会员
  纽约ADC国际艺术指导俱乐部会员
  英国D&AD设计师与艺术指导俱乐部会员
  纽约TDC字体指导俱乐部会员
  1971年 出生于台湾
  1992年 至北京
  2000年 成立架势堂设计顾问
  2004年 成立蔡仕伟设计公司
  与美国One Club中国机构建立联盟
  2007年 重组成立蔡仕伟设计顾问(北京)有限公司
  与美国Duffy&partners品牌顾问公司建立联盟
  曾先后任职于台湾国华广告、北京奥美广告、北京观唐广告、北京电通广告担任创意总监。2001至2006年受邀于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清华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及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等院校授课、讲座。
  历年来作品在俄罗斯莫斯科、乌克兰、斯洛伐克、德国艾森、汉堡、慕尼黑、汉诺威、及希腊、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波兰华沙、芬兰拉赫蒂、比利时蒙思、伊朗德黑兰、新加坡、日本、加拿大与美国纽约、芝加哥、科罗拉多、波特兰、波士顿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杭州、宁波和深圳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并获多家国际与国内的专业设计杂志专访以及国际专业设计年鉴刊登推介其作品;亦获众多如德国红点设计博物馆、美国芝加哥雅典神殿博物馆、波兰海报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澳门文化博物馆等国际文化与艺术机构收藏。
  作品至今已在国际及亚太区设计、广告竞赛中获得近百项专业设计奖项与荣誉,其中亦包含华人设计师第一次荣膺奖项,如连续两年芝加哥雅典神殿博物馆的GOOD DESIGN年奖;美国AIGA图形艺术研究院年鉴奖,以及纽约ONE SHOW设计奖之金铅笔奖,是全球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设计师。
[编辑本段]荣誉
  2002年
  纽约One Show设计奖-金铅笔奖
  2003年
  美国印刷大奖-优质荣誉奖
  第5届澳门设计双年展-铜奖
  第13届美国科罗拉多国际海报邀请展活动“图形回应”
  2004年
  第2届香港国际海报三年展-银奖
  第8届伊朗德黑兰国际海报双年展
  第19届波兰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
  第9届比利时蒙思国际政治海报三年展
  第3届中国宁波国际海报双年展
  2005年
  第15届芬兰拉赫蒂国际海报双年展
  第2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银奖
  第14届美国科罗拉多国际海报邀请展活动“图形回应”
  '05香港设计师协会奖-铜奖(两项)、优异奖
  德国红点奖·概念设计2005-红点奖
  莫斯科Tamga国际商标标志奖
  '05平面设计在中国展-铜奖、入选奖(两项)
  第6届澳门设计双年展-优异奖(五项)
  2006年
  第52届纽约TDC字体指导俱乐部年奖-优异奖(两项)
  第6届乌克兰哈尔科夫“四方块”国际环境海报三年展
  第1届波兰奥斯威辛国际社会政治海报双年展-荣誉提名奖
  第12届国际顶峰创意年奖-银奖、铜奖
  第15届加拿大Applied Arts杂志国际设计与广告年奖-优胜奖
  加拿大COUPE杂志国际设计与影像年奖-Top 10奖
  德国红点奖·传递设计2006-红点奖
  第7届莫斯科“金蜂”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
  第6届斯洛伐克特纳瓦国际海报三年展-国际平面设计协会奖
  第9届墨西哥国际海报双年展
  第2届台湾国际海报设计奖-优选奖
  第36届纽约创作力年鉴奖-金奖、银奖、优异奖
  国际视觉艺术学院Davey年奖-银奖
  芝加哥雅典神殿博物馆“GOOD DESIGN”年奖-GOOD DESIGN奖
  2007年
  瑞士图形,海报年鉴07-白金奖、金奖
  第5届CCII国际商标标志双年奖-CCII全场大奖、金奖
  第2届伊朗伊斯兰世界国际海报双年展
  第13届国际顶峰创意年奖-金奖、银奖、铜奖
  第9届伊朗德黑兰国际海报双年展
  第13届传递者印刷设计年奖-金优胜奖(两项)
  第3届PROPAGANDA世界政治海报艺术展
  第15届美国科罗拉多国际海报邀请展
  古巴哈瓦那2007 ICOGRADA世界设计大会国际海报邀请展
  第5届香港“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入围奖
  第11届波兰国际戏剧海报双年展
  第37届创作力年鉴奖-银奖
  '07平面设计在中国展-优异奖
  芝加哥雅典神殿博物馆“GOOD DESIGN”年奖-GOOD DESIGN奖
  2008年
  瑞士图形,海报年鉴08/09-金奖
  第54四届纽约字体指导俱乐部年奖-优异奖
  第14届国际顶峰创意设计年奖-银奖(两项)
  第20届瑞士蒙特勒国际金奖广告节-决赛入围奖
  第14届传递者印刷设计年奖-银优胜奖
  第17届加拿大Applied Arts杂志国际设计与广告年奖-优胜奖
  第29届美国图形艺术研究院(AIGA)年奖-优胜奖
  第38届创作力年鉴奖-金奖
  第10届墨西哥国际海报双年展
  2009年
  第55届纽约字体指导俱乐部年奖-优异奖
  美国洛杉矶IDA国际设计奖-一等奖、荣誉提名奖
  泰国亚太广告奖,设计类-入围奖
  第7届乌克兰哈尔科夫“四方块”国际环境海报三年展
  第15届国际顶峰创意设计年奖-金奖
  第3届50×70社会传达国际海报竞赛-优胜奖
  第6届CCII国际商标标志双年奖-铜奖,评审提名奖
  第18届加拿大Applied Arts杂志国际设计与广告年奖-优胜奖
  纽约国际广告奖,设计类-铜奖、入围奖
  加拿大COUPE杂志国际设计与影像年奖-Top 10奖、优胜奖
  (陆续加载中)
[编辑本段]对话蔡仕伟:
  问:你是怎么走上设计道路的?
  答:应该说是自然形成的。小时候爱往墙上涂鸦,这是预兆;爱看连环画,可能是先兆;进入美术班,这就是前兆;而后考进设计系,就理所当然的踏上这条路。
  不过,就像台湾每年的学生就业调查一样,大众传播方面的职业总是名列前茅,其中又以广告公司为主。记得那时候很想进入台湾奥美广告,认为那是创意的殿堂。至于后来走进纯粹的平面设计,也是最终兴趣使然,但广告公司里的策略思考训练,却对从事设计有着相当的助益。
  问:你怎么看待平面设计以及目前的设计环境?
  答:对我来说这是最好的职业。只是,国内的设计环境(包括广告)这么多年来,进步仍然太慢。我们都看得到设计师的努力投入,却不容易看见客户的努力配合,尤其是政府机构和那些爱装懂且多如牛毛的企业主;但这个现状设计师要承担一半的责任,理由很简单,我们对客户的教育、环境的养成与推动都还很不够。设计师要卖掉设计,这是和生存夹杂一起的,就像很多企业一样,不管品牌,让销售量先上去再说,但究竟又有多少能存活。所以身为设计师,应该要为改变这一切而义无反顾。
  问:你是怎么进行设计创作的?
  答:一般都是从概念出发,这个过程将决定作品成败的70%。在思考的时候往往没有顾忌地去寻找可能的线索,而我一直特别重视草图的阶段,也因此在决定一个最终的概念后,会有大量的垃圾被抛弃,而有了确定的概念接下来就是素材的收集整理,一直到作品完成。
  但这个过程很艰辛,经常反复地试验,有不少次是在作品接近完成时,突然有了更好的想法便一切再重来,但我认为很值得,毕竟设计是在创造,有创造才会产生新的可能性。现在越来越多的所谓试验性作品,我觉得这是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必经之路,应该鼓励。
  问:你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或者谈谈你的作品?
  答:也许你想到我不可能说出所谓的“最满意作品”。是的,我不希望满意的作品太早到来。至于我的作品,我不太喜欢谈,因为作品自己会说话,好的作品可以代表设计师的思想,绝对可以自主地和别人沟通。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沟通语言,而信息传达所造成的多面理解,虽然因人而异,但却不断在脑海里浮现造成视觉记忆,能达到这个传播的作用,就是成功的。
  问:你现在正在创作什么作品?
  答:很多。除了工作上的项目,就是自己的试验项目了。尤其是最近已经开始的一本关于豆类的概念书,很辛苦但有趣;因为每天都必须跟拍,纪录它的生长过程,最后整个过程都将呈现在书中。还有很多,想法不断出现,时间却不够用。
  问:你最喜欢的设计师是谁?为什么?
  答:可能没办法列举出来,原因在于设计师投入心力去创作的成果,这些努力都是值得尊敬的;所以,那些存在不同领域里,致力于创新并能影响许多设计师,甚至影响与改变人们的设计师,都是很棒的。
  问:除了设计,还喜欢什么?
  答:可能就是阅读了,不过,却往往需要刻意地挤出时间来看书。还有看展览、话剧、电影,包括和不同的人聊天也很好。比如到院校去讲课时,我很喜欢和学生沟通;或是在胡同里和那些大妈和孩子聊天,都很有趣,可以学到不同的东西。还有收集古旧的器物,可能是恋物情结所致吧,因为几乎每到一个地方,总是先到古物市场打转,我一直觉得这是先人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的宝藏。
  问:你都看什么样的读物?
  答:还是以设计类居多,像EYE、IDEA、IDN、CA等的设计杂志,还有像台湾的ppaper、诚品好读、日本的VOGUE、CUT、+81、家庭画报以及国内的紫禁城、收藏家、华夏人文地理和广告档案等,很多很多,这些杂志几乎涵盖了设计、广告、时尚流行、摄影和人文历史,都是很好的养分。
  问:谈谈你最喜欢的其它领域作品,它们对你有影响吗?
  答:应该还是电影。其实喜欢的电影作品很多,分属于不同的导演,但我偏爱小人物的东西,真实、有最诚实的人性。几年前开始喜欢昆曲,到现在还为没办法看到白先勇先生打造的“牡丹亭”这出戏而后悔着。但不管是什么,我觉得影响是说不出来的,那种对思想与价值的影响会渗透到骨子里,有可能在作品里就会无形并自然地显露了。
  问:最后谈谈你的理想吧。
  答:理想?还是做好设计师的本份吧。除此之外,将来会有一家品牌店,用设计去创造实现的品牌店。但我最期望的,还是希望国人的素质和意识提高,这对平面设计的发展,还有社会的进步都有好处;所以,路还很长。
  国际商标标志双年奖专访
  CCII:首先感谢您在CCII798国际设计馆开馆之际接受我们的采访,可能大家之前对您的了解还更多是从您的作品,例如:历年的One Show China青年创意营的视觉设计等,今天借这次机会,我们也很想听听您讲讲自己在设计道路上的发展历程?
  蔡:其实这和许多设计师应该有不少相同之处。我的求学阶段都在台湾,毕业后也不例外地到广告公司任职,而后选择到北京发展,这是人生里较大的转折;而在4A广告公司任职也是个好的历练,国际性的4A公司都很注重“策略思考”,它并非只是一个设计物的思考,而是对市场与消费者层面的全盘考虑,这是对我帮助很大的。而后也自己成立过设计工作室,再到成立设计公司等,在北京生活并工作快17年了,经历了很多也学习了很多,这都是我设计道路上愉快的经验。
  CCII:从台湾后来转到北京发展,从一个创意人的角度来看,您觉得北京这座城市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呢?
  蔡:北京,她毕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刚来北京时候还没有三环路,而如今十几年后变化如此之大,可以见证着这一切我感到很开心。但历史感与现代感的交融是最吸引我的,虽然它们并不是融合的很好(笑),这个问题令我想起一件事,如果当年中央政府听取专家学者如梁思成的建议,让北京在二环以内保持原状,一切发展都从二环外开始,那现在21世纪的北京城,恐怕全世界无一城市可与之媲美。
  CCII:我们都说“设计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细节”,那么您的设计灵感是如何从生活中发掘的呢?
  蔡:我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敏感度”,这个词它恰恰能很好地解释你的问题。设计灵感来源于生活,在没有敏感度之下,我只能说它是句很空泛的口号。一个设计师如果不具备敏感度,无法对生活周遭的一切人事物有所感知,什么也无法发掘。而这个发掘的过程与发掘的机率,就是设计师个人的经验了。在我以往到学校里授课或讲座时,学生也一定会提到这个问题,以我来说,其实没有什么特殊的,我认为设计师应该养成“纪录”的好习惯,随身的笔、本子和相机以及多阅读,灵感都在里面。
  CCII:在设计领域里您也获了很多奖项,特别是在2006年的双年奖中,一举拿下了全场大奖和视觉识别类金奖。那么您觉得参加这个奖项,对后来的设计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吗?
  蔡:06年是我第一次决定参加标志双年展,我认为此时的双年展已处趋于成熟,虽然幸运地获得了全场大奖与金奖,从个人来谈是个鼓励也是肯定;但我仍然觉得获奖只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一个心态,对于真正喜爱这个职业与专注地产出优秀作品的心态。
  CCII:事过两年,今年2008年再次参加双年奖,这次您有怎样的期许呢?
  蔡:标志双年展的创始对内地乃至华人设计圈都是个重要的里程碑,获奖与否并不重要,我更关心的是CCII标志双年展的未来。时至今日国际上已陆续出现几个重要的同类型设计竞赛,那些举足轻重的竞赛为什么在不菲的报名费之下仍令大家趋之若鹜?最关键就是该奖项的权威性,这其中亦包含了公平与公正,评审的专业水准以及奖项的国际视野。我一直关注并观察着双年展十年来的发展,在度过了探索的阶段后,我已看见CCII所做出的贡献,并相信CCII双年展更将朝着以树立行业标杆为目的的专业领域不断发展。
  CCII:目前CCII国际设计馆正在展出“87届ADC年度获奖作品”、“国际商标标志双年奖”作品、为生命而设计等内容,您对这此展览是如何看待的呢?
  蔡:很好。CCII的这个平台为设计师们提供此一观摩的机会,这是个实质的或者说是做实事的榜样。我认为在这样的平台下,CCII与设计师之间的交流将会更加紧密。像为生命而设计这样的主题就很好,以往在其他的此类型活动中,大多只着重在平面类,但CCII的这个活动却有着实质上的突破。设计不仅是创造,它更要去解决人们生活中的不足,这才是设计的意义。我会不断地关注CCII的这个活动。
  CCII: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国内的诸多产业都受到了一定的打击,您觉得对中国的设计市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蔡:这个问题比较广泛,我只能提供一些个人的浅见,虽然我并不能通盘了解对设计市场影响有多么大,但我觉得金融危机其实对中国的设计市场影响是正面的,我们看到的总是因危机而缩减了预算这个表面现象,但不妨从另一角度来看,它也许让更多中国的生产型企业上了很好一课;但真正是否影响我们设计从业者,这也应以设计产业的类别的划分,但总的来说,设计师面对全球化的竞争所应该面对与积极地完善自身,这却是时刻要思考与警惕的问题。
  CCII:除了商业设计运作之外,您也同时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您怎样看待目前的设计教育现状呢?
  蔡:这是个大问题也是个老问题了。而我关心的仍然是师资这个最关键的问题。这些年来体制的开放与转型,让许多原本不是艺术类的院校也相继地开设同类课程,基于学校的经营考虑姑且不论对错,但没有好的师资就严重地影响了一代代的毕业生。虽然已有不少名校可以解除这个危机,但仍有数不尽的院校仍在继续着;而我想说的是,绝大部分的教师只有能力告诉学生“设计是什么,标志是什么,海报是什么”等等,却无法真正引导学生怎么做,如何去做,如何去思考!每年数十万艺术类科系毕业生放到社会来,不但因没有竞争力而造成求职的困境,更因专业的素养不够做了很多垃圾,这影响的是中国的设计未来。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只靠前辈或拔尖儿的设计师去撑起中国的设计地位,所以我认为师资是关键的环节。
  CCII:您觉得作为创意产业核心动力的设计人才,他们应该具备那些素质与能力?
  蔡:这和上一个问题也是相关的。我总会告诫学生,他们是否已经想好了干这行,这不是热爱就可以的,热爱是动力而已,而是否做好了面对市场竞争的准备才是重要的。在设计产业初期阶段,设计师也许拥有相当的专业能力就行,但那仅止于自身的专业素养,现在却要对自己的设计道路和市场的现实情况相互结合,这就是经济市场化的结果,因为设计师不能只是闭门造车地做自己想做的东西,应该有更开阔的视野去思考和判断,所以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定位,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
  CCII:目前您应该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了,那么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未来想创业的设计师们提一些参考经验好吗?
  蔡:坚持。这是我最想说的。还有上一点说谈也包含在其中。
  CCII:您在未来的设计发展中的远景目标是什么?
  蔡:这个问题我可能还没有仔细想过,只有专注地去做好每一件案子,这也是个不断累积和学习的过程, 因为每走一步路就是在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盛美广告    下一篇 钟以谦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